大家有聽過乞丐之父施乾嗎?
在日治時期,他原本有著政府鐵飯碗的公職,
卻放棄了公職投入慈善志業,幫助街友。
他的第一任妻子謝惜全力支持,甚至因此積勞成疾病逝;
第二任妻子為日本人清水照子,卻為了延續施乾的志業,
在施乾過世後仍留在台灣,繼續為窮苦人奉獻一生。
許多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為我們立下了典範,
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
【故事佛跳牆】(華台語)
Spotify:https://reurl.cc/n0L5z2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Ez1Z2g
SoundOn:https://sndn.link/flipflops_theatre
KKBox:https://reurl.cc/V3K3rR
#兒童 #podcast #台灣故事
#故事佛跳牆
#施乾 #謝惜 #清水照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5的網紅夾腳拖劇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各位大小朋友,這個愛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愛是不分年齡、身份和族群的。在這個故事裡的施乾、謝惜、清水照子,都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過,一心想為社會角落的弱勢族群盡心盡力。後來施乾被稱為「乞丐之父」、清水照子被稱為「乞丐之母」,他們的所作所為,照亮了許多社會的角落,讓我們永遠懷念。 製作|夾腳拖劇團 故...
「施乾 清水照子」的推薦目錄:
施乾 清水照子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市民前進到糖廍里】
了解這個市,然後,改善它
秘密空中花園。華江整宅
糖廍里120年前屬於下崁庄下石路。120年前,下崁庄約略在今日的廣州街以南、西藏路以北形成的狹長地區,與南邊的加蚋仔庄以無尾港溪(今日西藏路)為界。
「糖廍」念作「糖部」,「廍」原意工房或房屋,糖廍就是台灣古代的製糖處所,後來台灣人就把製作蔗糖的工廠通稱為糖廍。早在清康熙末年,已經有福建楊姓移民家族在下崁庄,約略是今日萬華大理街一帶建廠製糖,漢人在加蚋仔庄開墾種植甘蔗、麻竹、茉莉花,加蚋仔採收的甘蔗就送到下崁庄的糖廍。
台灣早在荷蘭人統治時期就種甘蔗、煉蔗糖,明鄭時期在鄭經推廣下,台灣成為東亞重要的蔗糖出口地,為台灣賺取大量資金。清朝佔領台灣後,繼續明鄭的蔗糖產業。明清時代販賣蔗糖是非常賺錢的行業,就算身為製糖工人,薪水也是普通工人的數倍,所以清朝東南沿海的居民常常想前往台灣工作,廣東省甚至流傳「台灣錢、淹腳目」的俗語,那個時候台灣人也稱製糖是「作一冬、食三冬」的工作。
日本治台後,日本人也重視製糖產業,清代台灣的製糖產業依然非常傳統,台灣機器煉糖則是從日本統治開始。日本人在台灣大力推動機器製糖,1910年日本人木下新三郎、高橋虎太聯合板橋林家共同創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工廠選在今日大理街一帶的舊糖廍,甘蔗則採收自桃園大溪的甘蔗田,是全台灣最北邊的現代化糖廠。台灣人把這一塊製糖廠周圍稱為「糖廍」,這也是糖廍里里名的由來。
1 糖廍文化園區
台北製糖株式會社成立六年後被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改名為台北製糖所,1943年因太平戰爭戰局惡化,日本政府下令蔗糖減產,台北製糖所停產蔗糖、所有工廠改為戰略物資儲存倉庫。戰爭結束後台糖接收台北製糖所,依然將廠房作為倉庫使用,由於廠區緊鄰台鐵縱貫線,所以庫房曾用於貨物轉運,後來台糖將部分廠房出租給草創期的中國時報,這也是糖廍里時報大樓的由來。台糖配合政府政策,將廠房用地捐出蓋國宅、闢建馬路,到了1990年整個廠區僅剩3間老倉庫及一小段運糖小火車(五分車)使用的月台。原本台糖想將殘存的廠區租給西園醫院作為老人養護所,遭到當地居民反對,因在地保護古蹟意識加強,台北市政府將這些殘存的糖廠設施指定為市定古蹟,經過整修後於2011年對外開放,是為糖廍文化園區。
糖廍文化園區臉書粉絲團
2 私立愛愛院
愛愛院舊名愛愛寮,成立於1923年。來自淡水中上家庭的施乾,畢業於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1919年在總督府商工課任公務員,1921年進行台北貧民調查時發現艋舺地區乞丐問題嚴重,甚至還有一家三代均為乞丐,施乾決定要解決乞丐問題,隔年辭去工作、向親戚借款在台北製糖所附近購買1000坪土地成立乞丐收容所,最初命名「愛愛寮」,收容約30名乞丐。
施乾在收容乞丐方面有幾個原則,首先嚴格審查是否需要收容救濟、其次為教導基礎謀生技能、再來則是給予必要醫療協助。在經過教導與救濟,確認收容人可以自給自足生活,收容人即可返回社會。施乾除了親自進行救濟工作,也自費出書描述如何減少乞丐數量。
施乾的行為確實減少艋舺街頭乞丐數量,經新聞報導後連日本裕仁天皇都知曉其人,1928年裕仁頒發獎金資助施乾,日本宮內省(今日的宮內廳)也連續八年每年給予獎助金500圓(1930年,台北公學校教師月薪約30圓上下)。1933年,愛愛寮更改體制為財團法人台北愛愛院,經營總算步上正軌。日本富家女清水照子也在1933年與剛喪妻一年的施乾結婚,施乾1944年過世後,清水照子代施乾擔任院長直到2001年過世。
愛愛院原本收容乞丐、老人、孤兒,1973年後配合政府政策,以收容男性老年人為主,逐漸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1991年後正式轉型為老人安養機構,除了弱勢老人,自費老年者亦可接受評估入住。
愛愛院目前院長為施乾的小兒子施武靖先生。
3 華江整建住宅
1970年動工隔年完工的整建住宅,又稱為華江國宅,屬於華江計劃第一期的一部份。住宅位於和平西路與環河南路路口周圍,共計16棟分布在柳鄉里、華江里、青山里、糖廍里四個里。當年曾有許多建築師參與華江整宅的設計,至今仍未能打破這個紀錄。華江整宅的特色為一樓店面挑高,二樓有騎樓連通每棟整宅,形成全國獨一無二、天橋連通各住宅的奇景。大部分整宅三樓有採光迴廊,三樓住戶利用這空間種花植草,形成居民口中的秘密空中花園。華江整宅當初設計構想一如南機場整宅,國民住宅整合眾多公共設施,還有整宅居民共用的超大型水塔,每戶坪數卻較南機場整宅多出至少50%,同時華江整宅居民同質性較高,管理容易也比較好,所以華江整宅雖老舊卻不會髒亂。
P 華江整建宅通往二樓的樓梯間,可以看到老舊生鏽的管線與電表箱,隔壁華江里已經貼出公告將請廠商來維修。
p糖廍文化園區的其中一座倉庫充作展場,展示台北製糖業簡史,還有台北萬華區行政區劃分演進圖。
施乾 清水照子 在 萬華社區小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學寫校史🍁
從 培根市集 到 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公民週培根系列,到 《培根在糖廍-小學帶你散散步》,小學在過程中(又)見證了萬華的土很黏。一個活動,背後是在地組織日常的耕耘,呈現出來,是各組織彼此之間的友誼、合作和串聯。
昨11/1(三)美好陽光的午後,由 糖廍文化協會與 萬華社區小學聯手,帶著小隊報名參加公民週培根系列戶外導覽活動的民眾,從捷運龍山寺站散步到 臺北糖廠的秘密基地-也就是11/18培根市集地點,再到小學喝杯茶串個門兒,最後在 臺北市婦女館-台北好人家-上一回培根舉辦場,小結,下課。途經 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由施乾先生清水照子伉儷1920年代在綠町所創立的社區照顧機構,小學認為特別凸顯這條路線的意義。
有愛友善的社區,能夠支援支持長者、弱勢、庶民的在地生活;同時,透過社會網絡連結,各組織漸進不斷地在經營上有所創新。愛愛院對萬華社區而言,不只是老人安養中心,也以其朝向社區開放的精神,有管理地開放大廳、簡易博物館式的年表介紹展示、銀髮課程舉辦等,成為民眾認識萬華、糖廍的一個視窗,也為長照機構位在「社區」經營出接軌社區教育的特色。
而如此社福-社區密切銜接的網絡,正是培根精神:社區培力+草根發展。
一條路線,一個市集,一場散步,可以學習和看見很多社區力量,這是小學規劃活動的特色,錯過一場沒關係,持續發樓小學粉絲頁就好啦!
也是 #小學小旅行
施乾 清水照子 在 夾腳拖劇團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各位大小朋友,這個愛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愛是不分年齡、身份和族群的。在這個故事裡的施乾、謝惜、清水照子,都沒有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過,一心想為社會角落的弱勢族群盡心盡力。後來施乾被稱為「乞丐之父」、清水照子被稱為「乞丐之母」,他們的所作所為,照亮了許多社會的角落,讓我們永遠懷念。
製作|夾腳拖劇團
故事編寫|吳易蓁
聲音演出|吳易蓁、何安妘、林佳宏、林嘉哲、廖雪君
音樂音效|蔣韜
平面設計|吳易蓁
收音|夏和光影像有限公司 黃約農
補助|文化部
施乾 清水照子 在 施照子的母愛人生】 母愛有多偉大?... - Li-Ho Taiwan 你好臺灣 的推薦與評價
施照子女士,本名清水照子,生於1910年京都富商家庭,愛上了臺灣乞丐之父–. ... 動盪不安,收容的院民激增,善款資源卻更少,而丈夫施乾在四處奔走下積勞成疾病倒了! ... <看更多>
施乾 清水照子 在 施乾 :: 長照機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基隆市有推薦的長照機構嗎?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位於基隆市信義區仁壽里信二路二六八號,特約服務項目為喘息服務... ... <看更多>
施乾 清水照子 在 [心得] 守候半世紀- 看板NTUPP-86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她為了我堅守老家,比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的時間還多了一倍有餘;而我當年家徒四
壁,卻拍拍屁股走人。」今年九十一歲的梅自芳與八十八歲的葛荷生,七十一年前結婚後
,梅因國共內戰來台,夫妻就此分離四十載。昨天兩人在北市私立愛愛院安排下舉辦「世
紀婚禮」,再續前緣。
坐著輪椅的梅自芳,生平第一次穿上米白色西裝,在葛荷生扶持下,緩緩走進愛愛院禮堂
。這一場「一世情緣愛愛願」婚禮,是愛愛院特別為這對接近百歲的「新人」舉辦;在眾
人祝福下,梅爺爺給了葛奶奶深情一吻。
葛奶奶說,她與梅爺爺從小青梅竹馬,分別在兩人七歲、五歲時訂婚,廿、十八歲結婚;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出生書香世家的兩人,常以詩詞表達內心的愛,兩人育有四名子
女。
民國卅八年梅自芳隻身來台,擔任中文老師,並娶了第二任太太。梅爺爺說,他與第二任
太太相約不生小孩,只收養朋友的子女。留在大陸的葛奶奶,則是無怨無悔地照顧子女、
公公、丈夫的姊姊,為了謀生,曾挖過土方、拉過拖車,乞討等,直到考進上海建築設計
院,一家人才得以安定下來。
民國七十六年,在梅爺爺的安排下,他們一家人第一次在香港碰面;兩年之後,梅爺爺在
台灣的太太過世,政府也開放探親,梅爺爺於是將葛奶奶接到台灣來定居。
為了彌補對大陸四個子女的虧欠,梅爺爺賣了房子得款七百多萬元,分給孩子後,與葛奶
奶相偕到愛愛院共度餘生。
昨天的婚禮上,梅爺爺為兩人的愛情「長跑」作了一首詩:「含情脈脈兩如何,柔似輕煙
動似波,月不長圓花易落,青春難駐恨蹉跎」;葛奶奶也回以「濃抹淡妝留倩影,青梅竹
馬似兒時,相依老伴傾衷曲,盍早回歸比翼飛」。兩人再度以詩見證彼此的愛。
愛愛院表示,得知兩老堅貞的愛情故事,昨天特別為他們舉辦「世紀婚禮」;兩老六十九
歲的女兒、社工員在一旁,聽著結婚進行曲,用掌聲與感動的眼淚,為這對走過七十一年
漫漫歲月的夫妻獻上祝福。
新聞出處: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NATIONAL/NAT5/2807916.shtml
【記者許麗珍 /台北報導、記者潘俊宏/攝影】
----
有一陣子的新聞了
民視這兩天在重播這對夫妻的故事
最美麗的部分在於
即使已經滿面風霜
這兩個老人家仍然彼此感謝 彼此扶持
用這些簡單而純粹的動作 闡述他們稱之為愛的東西...
順便再看下一則~
----
最古老的社會救助機構 愛愛院整修 盼您施援手
2005/07/26
記者陳鵲蓮、梁偉勛/台北報導
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曝光,其實是因為兩個人現在居住的愛愛院面臨改建命運,從收容乞
丐、痲瘋病人、孤兒再到今天專收老人,有80幾年歷史的愛愛院,見證了台灣社會的變遷
;民國12年,創辦人施乾散盡家財成立愛愛寮,一直到現在,還是全台灣歷史久的社會救
助機構。
細心的照顧同房室友喝水,雖然一個精神狀況不好,一個是嚴重腦姓麻痺,但他們仍然互
相扶持,如果沒有愛愛院,小時候就被遺棄的他們,根本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愛愛院專門收容孤苦無依的人,但很多人不知道,原來這是全台灣第一座社會救助機構,
民國12年,在當時總督府工作的富家公子施乾,散盡千金成立愛愛寮,帶著街上乞丐回來
後,還親自為他們剃頭、洗澡,最後連日本妻子清水照子也要幫忙照顧院民。
在施乾過世後,清水照子一肩扛下所有責任,這種無私的愛,讓她們對待自己小孩跟院裡
的孤兒沒有兩樣。
有80幾年歷史的愛愛院,最近希望全面整修,但因為原物料飛漲,導致工程延宕,還差只
是還差1000萬元的款項,希望有愛心的您幫幫忙。愛愛院募款:劃撥帳號 00133336
--
我很喜歡向學校請假然後在家裡玩學校遊戲
--吉川雛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249.108
... <看更多>